设计模式的七大设计原则

  1. 单一职责原则:一个类应该只负责一项职责;
  2. 接口隔离原则:客户端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,即一个类对另一个接口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;
  3. 依赖倒转原则:
    •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,两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
    • 抽象不要依赖细节,细节应该依赖抽象
    • 依赖倒转(倒置)的中心思想是面向接口编程
  4. 里氏替换原则:
    • 里氏替换原则在1988年,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姓里的女士提出的
    • 如果对每个类型为T1的对象o1,都有类型为T2的对象o2,使得以T1定义的所有程序P在所有的对象o1都替换成o2时,程序P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,那么类型T2是类型T1的子类型。 换句话说,所有引用基类的地方必须能透明地使用其子类的对象
    • 在使用继承时,遵循里氏替换原则,在子类中尽量不要重写父类的方法
    • 里氏替换原则告诉我们,继承实际上是让两个类的耦合性增强了,在适当的情况下,可以通过聚合,组合,依赖来解决问题
  5. 开闭原则:
    • 是编程中最基础、最重要的设计原则
    • 一个软件实体类、模块和函数应该对扩展开发,对修改关闭。用抽象构建框架,用实现扩展细节
    • 当软件变化时,尽量通过扩展软件实体的行为来实现变化,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
    • 编程中遵循其他原则,以及使用设计模式的目的就是遵循开闭原则
  6. 迪米特法则
    • 一个对象应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
    • 类与类关系越密切,耦合性越大
    • 迪米特法则又叫最少知道原则,即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。也就是说,对于被依赖的类不管多么复杂,都应将逻辑封装在类的内部。对外除了提供public方法不对外泄露任何信息
    • 迪米特法则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定义:只与直接朋友通信(成员变量,方法参数,方法返回值中的类为直接朋友,局部变量中的类不是直接朋友)
  7. 合成复用原则:尽量使用合成/聚合的方式,而不是使用继承

题外话: 接口和抽象类存在的价值在于设计,规范

设计模式类型

设计模式分为三类,共23种

  1. 创建型模式(共5种):

    单例模式、抽象工厂模式、原型模式、建造者模式、工厂模式

  2. 结构型模式(共7种):

    适配器模式、桥接模式、装饰者模式、组合模式、外观模式、享元模式、代理模式

  3. 行为型模式(共11种): 模板方法模式、命令模式、访问者模式、迭代器模式、观察者模式、中介者模式、备忘录模式、解释器模式、状态模式、策略模式、职责链模式